世人对于贾诩的印象以诡道谋士居多,但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,贾诩其实是正奇相合的大成者,他在不同的时期用计的风格相差很大。
以建安四年(199)贾诩归顺曹操为界限。前期,贾诩主要作为一个诡道的谋士出现,联合李傕、郭汜等人攻破长安,再度霍乱天下,帮助张绣在宛城抵御曹操,计谋百出。后期,贾诩则辅佐曹操、曹丕征伐天下,所献计策虽然大多击中核心,堂堂正正,却很少被采纳。
曹操第一次讨伐宛城时,他的惨败后面也有贾诩的影子,据《吴书》记载,张绣准备叛变时,采取的就是贾诩的计策。在曹操第三次亲自讨伐张绣时,因为听闻田丰劝谏袁绍袭取许昌而退兵,张绣一开始准备去追,贾诩劝谏,然而张绣不听,结果果然失利,张绣回来后,贾诩却出人意料的再次劝张绣出兵,张绣从之,得胜。贾诩此次献计在后世颇为经典,可见其对于双方实力和局势的掌控程度。
之后贾诩一力劝阻张绣和袁绍的联盟,并且还促成了张绣的归降,帮助曹操在和袁绍的决战前解决宛城的隐患,还获得了张绣、贾诩二人的归降。
从这些事情上来看,贾诩在后世捞到一个“毒士”的称号是一也不冤,他本人在很多时候完全以自己为主,首先要求保重自身,并且颇有些不顾后果。遭遇氐人绑架时,贾诩就自己逃脱,其他人他没有管;劝谏李傕等人造反,也是因为当时贾诩也是西凉军中校尉,和他们一损同损,夺下长安后,贾诩就开始同这些以前的同事慢慢划清界限,不掌兵权,不碰实权,亲近献帝;在张绣的事情上,贾诩劝张绣投降,实际上他本人却得到了最大的利益,被封封都亭侯,迁冀州牧,成为了荆州文武们劝降的榜样,而后来张绣一家则被灭族,当年曹昂、典韦等人命丧黄泉,就算曹操能忘了,其他人也忘不了。
可以,在贾诩降曹之前,他在诡道方面已经大成。
【王道的贾诩】
在贾诩降曹之后,他用计的风格和前期相比改变很大,阴谋诡计几乎不见踪影,反而更喜欢用堂堂正正的阳谋,此时的贾诩已经不能被称为“毒士”了,反而和荀彧、诸葛亮等人颇为接近。
在官渡之战时,曹操向贾诩征询建议,当时贾诩的回答就非常一针见血,他:“公明胜绍,勇胜绍,用人胜绍,决机胜绍,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,但顾万全故也。必决其机,须臾可定也。”直接表明曹操想战胜袁绍不能太缩手缩脚,而要果断抓住机会,后来许攸献计,贾诩和荀攸劝曹操从之,最终大胜袁绍。
曹操平定荆州时,贾诩也追随其南下,当时曹操想曾经讨伐孙权,贾诩就劝谏曹操应该先稳定荆州,然后再以势压人,可惜曹操不听从,结果不但没能夺取江东,反而将到手的荆州丢了大半。
在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,曾经也向贾诩寻求过意见,贾诩的回答看起来毫无出色之处,却是万全之策,当时他到:“原将军恢崇德度,躬素士之业,朝夕孜孜,不违子道。如此而已。”曹丕作为曹操的嫡长子,当时只要自身不犯错,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,这曹丕在局中没能看清,贾诩在局外却很明白。
曹丕上位后,想做出一番功绩,向贾诩咨询应该先讨伐吴、蜀那一个国家。贾诩却表示当时蜀国有刘备、诸葛亮,有山川之险,吴国有孙权,还有长江天防,都不易攻取,现在应该先治理好国家,等待时机,曹丕不听,南伐孙权损兵折将,无功而返。
当然了,贾诩在投靠曹操也不是完全不用诡计了,在渭南之战时,贾诩就曾经建议曹操采用离间计,帮助曹操轻松击败了韩遂和马超的联军。
【诡道和王道的贾诩】
虽然贾诩后世被认为是曹魏麾下的谋士,不过他给人们还是以诡道谋士的印象为主,这也没办法,毕竟贾诩投靠曹操后,一些王道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,而且这方面的谋略也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看出效果,反而不如诡道明显。
贾诩在投靠曹操之前之所以以诡道意见为主,这和他所在势力都相对弱也有着直接关系,毕竟李傕、张绣等人可没有王道,使用阳谋的资格,只能用一些诡道方法支撑翻盘了。而贾诩投靠曹操时,曹魏已经做大,对于曹操、曹丕而言,他们对付敌人反而是用大势压人,用堂堂正正的阳谋更好,可惜曹操父子却没有耐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