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世将诸葛亮、蒋琬、费和董允四人合称为蜀汉四相,但实际上其中只有诸葛亮担任过丞相,其他人都是以尚书令管理朝政。
董允在其中相对不出名,也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者,不过董允曾经负责过宫中之事,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,所以刘禅对于董允比较惧怕的。
延熙六年(4),董允被加封辅国将军。延熙七年(44),董允以侍中兼职尚书令,作大将军费的副手。延熙九年(46)和蒋琬同年去世。
董允之后,蜀国内部以吕为其接替者。吕的父亲吕常,是原先送刘焉入蜀的将军,因官道堵塞,于是不能返回中原。
他自失去父亲,喜好读书弹琴。当初,刘备平定益州,设置盐府校尉一职,管理盐、铁的财政收益,后来校尉王连请吕与南阳人杜祺、南乡人刘干等共为典曹都尉。吕后被升任为新都、绵竹县县令,他心地善良体恤百姓,百姓无不称颂,在本州各县城中首屈一指。又升任巴西太守。
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,征调各郡兵员、钱粮,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时如数送交,吕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给诸葛亮,他对这些人进行慰问讲明道理并加以监督制约,这些人竟没有一人逃走。吕被转任为汉中太守,兼任督农,负责供应军需粮草。诸葛亮去世后,吕累次升任为广汉、蜀郡太守。
蜀郡为京都所在地,户口众多,又逢诸葛亮死后,士兵开差的很多,又有人冒领这些人空额的军饷,各地奸巧纷纷出现。吕到任后,进行防范禁止,他对士兵们开导劝谕,几年之间,那些脱漏军籍而自愿出来的人有一万多。
后来吕入朝担任尚书,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,公事都及时处理不留拖延,门内没有停留的宾客。吕先后任职朝廷内外,自己生活俭朴,谦虚少言,为政简明而不繁琐,以清明能干著称于朝;然而用法过严过深,喜爱起用文官俗吏,所以虽官居高位,但在各郡县中他的名声不大好。延熙十四年(51年),吕去世。
吕去世后由陈接替其为尚书令。
【后诸葛亮时代的掌权者】
在蜀汉四相之中,诸葛亮地位最高,是真正的丞相,蒋琬和费都不过是尚书令,蒋琬最高官至大司马,费官至大将军,董允则只是以侍中兼职尚书令两年,但因为董允长期作为内侍,很好的约束了蜀汉内部的宦官势力,所以董允的影响力也不。
至于吕,他本人不是荆州派,也不是诸葛亮的嫡系,上台还后因为用法过严过深,所以地方上名声不好,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也一般,未能列入蜀汉名相之列。
诸葛亮死后,蒋琬从建兴十二年(4)开始担任尚书令,升迁为大将军,后来还被任命为大司马,掌控蜀汉大权,一直到延熙六年(4)因为病重,费开始担任大将军,次年(44)蒋琬已经将益州刺史的职位辞让给了费,彻底放权养病。
费则从延熙七年(44)开始接过蒋琬的旗帜,一直到延熙十六年(5)被刺杀,二者掌管蜀汉朝政差不多二十年的光阴,蜀汉的后诸葛亮时代差不多就是这段时间(4-5)。
蒋琬、费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,基本延续了诸葛亮的政策,二者都在掌控部队后北上汉中对抗曹魏,在蒋琬时期,因为蒋琬本人的身体问题,蜀汉未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,到了费掌权时,他自认不如诸葛亮,于是限制了北伐的规模,等待后来人。所以后诸葛亮时代,蜀汉对于曹魏的威胁一直比较有限,但也因此蜀汉在军事上的消耗并不是很大,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。
政治上面蒋琬、费、董允和吕都担任过中书令,费和吕担任尚书令的时间相对较长,前三位都是诸葛亮一手带出来的,政治方面都没问题,吕虽然后世名声一般,但不可否认,他能力还是不错的。陈在后来也开始冒头,但因为时间还短,费活着的时候影响力也在,所以陈最初造成的负面影响还不大。
政治上的稳定,军事上的限制,都确保了后诸葛亮时代蜀汉的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