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国时期最为出名的隐士有两位,第一位是庞德公,第二位就是管宁了。
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(又作庞倦民),后来官至魏黄门吏部郎,娶诸葛亮二姐为妻。孙子庞焕,字世文,官至晋太守。从子庞统,字士元。后来成为了刘备的谋士,任军师中郎将。庞统之弟庞林,是蜀荆州治中从事,后任魏钜鹿太守,封列侯。
【管宁】
管宁,字幼安。北海郡朱虚县人。后世与华歆、邴原并称为“一龙”。据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。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,家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,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,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,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。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,胡须眉毛长得很美。与平原人华歆、同县人邴原为好友,都到其他郡学习,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。
据《世新语德行第一》记载: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,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,管宁不理会,举锄锄去,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,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。还有一次,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,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,管宁照旧读书,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。管宁就割开席子,分开座位,道:“你不是我的朋友。”
汉末大乱之后,管宁一度和邴原及平原人王烈渡海到辽东避难,当时公孙度和公孙康等人有意征召管宁,然而却都无法出口,曹操任司空后一度征召管宁,却被公孙康截断诏命,不对管宁宣布。
黄初四年(),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,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,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他,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,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,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。自从管宁东渡,公孙度、公孙康、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,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。西渡之时,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。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,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。
明帝继位后,华歆称病请辞,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,曹没有同意。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。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。然而管宁依然拒不应召。
曹操、曹丕以及曹睿三代曹魏君王连续征召了管宁十余次之多,然而管宁依然不愿做官,曹睿对此感到无奈,给青州刺史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将管宁送到洛阳。管宁自称草莽臣上疏拒绝了。后来曹睿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否沽名钓誉,程喜认为不是。
正始二年(41),太仆陶丘一、永宁卫尉孟观、侍中孙邕、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,曹芳下诏,以“安车蒲轮,束帛加玺”的礼节去聘请他,适逢管宁去世,享年八十四岁。
【名士和隐士】
在三国时期那些名士大多都出仕辅佐一方,以图建功立业,但总有那么几位特立独行之人,对于名利丝毫不感兴趣,其中庞德公和管宁就是典型的代表,也就是所谓的隐士。
在秦末汉初也五大隐士,“商山四皓(东园公唐秉、夏黄公崔广、绮里季吴实、里先生周术)”加上黄石公,可以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是渊远流长的。
我个人在长大后一度也对“管宁割席”产生过怀疑,不太相信世上有如此淡泊名利之人,不过管宁在历史上先后有辽东三代君主(公孙度、公孙康以及公孙恭)企图拉拢他,曹魏四代君王(曹操、曹丕、曹睿以及曹芳)请他出仕,到最后管宁都是无动于衷,所以我已经没有理由不信了。
ps:下一章就开始司马懿终篇,写完司马懿之后就开始写蜀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