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书 - 汉末三国志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8 +
自动播放×

成熟大叔

温柔淑女

甜美少女

清亮青叔

呆萌萝莉

靓丽御姐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全书进度
(共章)

 在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后,孙权亦被曹魏封为吴王。黄初二年,孙权遣使者奉章,并遣于禁等还,曹丕遣太常刑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,封吴王,加九锡。

据《江表传》记载,江东的大臣们认为孙权应自称上将军、九州伯,而不应接受曹魏的封号。但吴王孙权:“从古至今,尚未听过九州伯这一称号。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给的汉王,这是一时的权宜之计,又有什么损害!”于是孙权决定接受曹魏的封号。

邢贞出使江东时,孙权出都亭等候邢贞,邢贞脸上露出骄横跋扈的神情。吴臣张昭见状大怒,徐盛也十分气愤,对身边的同僚们:“我们不能奋身出命,为国家吞并许昌、洛阳、巴、蜀,反而让主君和这个邢贞会盟求和,实在是耻辱!”着,不禁泪流满面。邢贞听后,对随行人员道:“江东有这样的将相,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啊!”

后邢贞入门,不下车。张昭对邢贞道:“礼节没有不恭敬的,故此法律也没有不施行这一。而你胆敢妄自尊大,难道是认为江东势弱,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刀也没有吗?”邢贞慌忙下车。之后,张昭被任命为绥远将军,封由拳侯。

【名节和利益】

历史上孙权虽然接受曹丕册封为吴王,但实际上江东很多官吏是不赞成的,后世孙盛也对此评价到:“昔伯夷、叔齐不屈有周,鲁仲连不为秦民。夫以匹夫之志,犹义不辱,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,而可二三其节,或臣或否乎?余观吴、蜀,咸称奉汉,至於汉代,莫能固秉臣节,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,卒见吞於大国也。向使权从群臣之议,终身称汉将,岂不义悲**,仁感百世哉!”

但在这一上我个人是理解孙权的,首先孙权自己想称王,但在当时孙权自己的声望并不足以称王,这从江东官员劝孙权自称九州伯就可以看出来,所以孙权看到曹丕给他封王后就想顺水推舟了。

另外,更重要的一是在当时的外部环境下,孙权并不能拒绝曹丕的好意。当时孙权已经和刘备决裂,刘备在称帝后立刻开始了东征的准备,孙权和刘备再一次战争在即,在此时曹丕的态度就是非常重要了,所以孙权要尽一切手段拉拢曹丕。

据《江表传》记载,文帝派使臣要求吴进贡雀头香、大贝、明珠、象牙、犀角、玳瑁、孔雀、翡翠、斗鸭、长鸣鸡。吴的大臣们:“荆、扬二州,按照常规向朝廷纳贡魏所要珍玩宝物,不合乎礼制,不应该给他。”吴王:“我国正在和西北的蜀相对峙,江南的民众百姓,都依赖魏的支持保全自己。它所要求的东西,对我们来如同石块瓦片,我没有什么可吝惜的。况且曹丕仍在守丧期间,却要求我们奉献这么多珍玩宝物,还怎么能和他谈礼议呢?”于是,按照要求如数献上。

孙权如果坚持自称汉臣,的确可能在后世成为一段佳话,但这么呢,这最多也只是一个好名声而已,在确确实实的利益面前,该这么选择就要怎么选择。

注1:十一月,策命权曰:“盖圣王之法,以德设爵,以功制禄;劳大者禄厚,德盛者礼丰。故叔旦有夹辅之勋,太公有鹰扬之功,并启土宇,并受备物,所以表章元功,殊异贤哲也。近汉高祖受命之初,分裂膏腴以王八姓,斯则前世之懿事,后王之元龟也。朕以不德,承运革命,君临万国,秉统天机,思齐先代,坐而待旦。惟君天资忠亮,命世作佐,深睹历数,达见废兴,远遣行人,浮于潜汉。望风影附,抗疏称籓,兼纳纤絺南方之贡,普遣诸将来还本朝,忠肃内发,款诚外昭,信著金石,义盖山河,朕甚嘉焉。今封君为吴王,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,授君玺绶策书、金虎符第一至第五、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,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,领荆州牧事,锡君青土,苴以白茅,对扬朕命,以尹东夏。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。今又加君九锡,其敬听后命。以君绥安东南,纲纪江外,民夷安业,无或携贰,是用锡君大辂、戎辂各一,玄牡二驷。君务财劝农,仓库盈积,是用锡君衮冕之服,赤舄副焉。君化民以德,礼教兴行,是用锡君轩县之乐。君宣导休风,怀柔百越,是用锡君朱户以居。君运其才谋,官方任贤,是用锡君纳陛以登。君忠勇并奋,清除奸慝,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。君振威陵迈,宣力荆南,枭灭凶丑,罪人斯得,是用锡君鈇钺各一。君文和於内,武信於外,是用锡君彤弓一、彤矢百、玈弓十、玈矢千。君以忠肃为基,恭俭为德,是用锡君秬鬯一卣,圭瓚副焉。钦哉!敬敷训典,以服朕命,以勖相我国家,永终尔显烈。”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next
play
next
close
X
关闭
手机客户端
APP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