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深对他们说:“我不能因为就是他们的话而相信太子真的遇害,这样的说法,这真是太离谱,他好歹也是太子,怎么会如此的草率,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蹊跷,你们一定要去把这件事情给我查清楚,明白吗?”
“明白!大人!”
对这些人吩咐完了任务,门深这心里依然是非常的紧张,他简直是不敢想象,这件事情竟然是这样。
窦长君接到了周亚夫的信,他便带着信去找窦漪房,把之前邓通找他的事情也给她说了。
“太子纵然犯错,但是本宫也坚决反对废除太子,太子犯错,应该受罚的是太子身边的人,是太子身边的人没有教导好太子,这才让太子做事是如此的放肆的。至于邓通所言的什么废立太子,这一点他就是痴人说梦了,太子怎么可以随便的废立?”
“是啊!邓通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啊!”
“还有就是周亚夫说的事实应该尽快公布,我觉得这样做也是没错的,但是眼下这样的形势,公布了对朝廷也是不利。”
“越晚公布,我觉得对朝廷越是不利。我觉得对他们还可以这样做。我们先是派使者亲自去一趟吴国,把吴太子的死讯当面公布,并且询问吴王,他能不能处置太子,如果他不能处置,就朝廷处置太子。皇后觉得怎样呢?”
“这样,你还是去见陛下吧,我不过是深宫的一妇人,也没什么好说的。”
在这一次朝会上,也可谓是炸开了锅,现在朝廷都为了这件事情而展开非常激烈的讨论。
邓通当然是首当其冲,邓通是完全以废立太子为主题而发言的。
“陛下!臣邓通以为,太子这一次打死吴太子,属于失德,太子既然失德就不应该继续当太子下去了,臣以为应当昭告天下,宣布太子的罪行,然后贬为庶人。废太子以后,陛下应该册立嫡长子淮阳王为太子。”
“邓通荒谬!”张武反驳道,“太子这一次确实是犯下错误,但是他只是过失犯下的错误,又不是故意的,不能轻易的去废掉太子,废掉太子这是关系到了国本,自古以来多少生乱都是因为废掉太子啊!太子并没有犯下有损大汉国本的错,况且这事情错在吴太子,而不是太子。”
“陛下!臣以为还是尽早公布为好,这事情如果拖得越久,对朝廷越是不利。吴太子之死,现在是满朝文武皆知,虽说陛下是颁布了保密令,但是防人之口甚于防川。谁也不知道,这消息在下一刻被别人知道,所以陛下,臣以为应该在这个时候应该派特使去吴国,当面告诉吴国,并且给予吴国一些优待,这样我们可能才会掌握一些主动。”窦长君奏道。
“臣袁盎附议!事已至此,朝廷就应该先派人去吴国说明相关情况,以最大努力争取吴国的认同。”
“不行!”晁错喊道,“你们都是说得荒谬,最过于荒谬的还是邓通,太子因为一点过失,你竟然向陛下建言废掉太子,这实在是岂有此理!邓通此言,宛若跳梁小丑。还有就是窦长君之言,尽早公布,这完全是陷朝廷于不利的境地,臣坚决反对这样的!臣以为,现在朝廷应该抓住这个时候适当利用,并且要挟吴国,逼迫吴国说出更多的机密为好。”
“晁大人,这样的话,一旦逼急了吴国,吴国万一起事了又怎么办?晁大人,最好还是不要这样!”窦长君对他说。
“陛下召吴国太子来京城,不就是想了解吴国的黑市贸易之事吗?总之现在吴太子之死的消息被陛下所掌握,陛下对外可以宣称吴太子重病在长安疗养等消息,逼迫吴国就范。”
“你以为吴国就不会派人来了解了吗?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要谨慎!”
刘恒经过深思熟虑,他终于在群臣面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,这决定是这样的。
“经过朕的深思熟虑,朕决定,派特使到吴国去宣告此事,这件事情已经是这样了,朕也没有必要继续隐瞒下去,隐瞒下去,再去要挟吴国,朕觉得这样确实是有损朝廷的风貌,这件事情迟早都要给他们宣布的,那还不如趁早吧!”
“陛下!”晁错喊道,“一旦向他们宣布以后,这后果那也是不堪设想。”
“我们继续隐瞒下去,那又有什么意思呢?袁盎,你不是负责去吴国的吗?这事情朕就交给你了。”
“请陛下放心,臣一定会尽力抚慰吴王。”
“袁盎,朕要给你交代底线,如果吴国坚决要求朕把太子交给吴国,这一点必须得拒绝。太子犯错,只能由朕去处置。”
“请陛下放心,臣一定不辱使命。”
袁盎又去了吴国,这一次他是郑重向刘濞宣读太子打死吴太子的事情,刘濞听了以后,一开始面色非常凝重,然后突然间开始大哭起来,这个结果对于他来说,实在是太难接受了。
刘濞大哭道:“天啊!寡人培养他,真是好不容易啊!寡人只是让他去出使长安,没想到竟然是被太子打死!这孩子到底是作什么孽啊!”
“吴王节哀顺便,这一次太子也是万分羞愧,他要向天下人下罪己诏,承认自己错误。太子过失杀人,按律太子一定会受到严惩!”
“严惩太子有用吗?严惩太子难道就可以让我的太子复活吗?袁盎,你回去告诉皇帝,必须得把太子交给寡人来处理。”
“吴王息怒!太子乃大汉之国本,他就算是犯了大错,那也应该按着皇室的规矩去承办,而不是交给你吴王。而且此事之起因,全是在于吴太子的恶意挑唆,如果不是因为吴太子的话太过于难听,太子他会下手打人吗?太子在平日里也算是性情非常温和的了,吴太子到长安,不遵守规矩,而且目无尊长,在对弈输了以后大肆谩骂以至于太子恼羞成怒,太子纵然是有过失,但是过失之源在于吴太子。你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这件事情,看看我说得到底有没有道理?”
“寡人知道我们太子是很顽劣,但是吴太子毕竟是被太子打死了,大汉律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你们至少也应该给我们一个交代!”“我们大汉律令自然会对太子做出应有的惩罚,太子犯错,周围的人都会受到株连。而且陛下也打算给你们巨额的赔偿,他会派专人吴太子的遗体给送回来厚葬,这样你们还会有什么异议吗?”
“太子过失杀人,难道就不能因此废掉太子?”
“吴王,废立太子,关系到大汉的国本,这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。太子纵然有错,那也只是无意中发生的事情,还是请吴王宽宏大量。”
袁盎与刘濞据理力争,是丝毫不让吴王,最终吴王也只有对袁盎的话表示默认,吴王对朝廷处置太子不持观点,他也不想让吴太子移葬于吴国,就让吴太子葬在长安。
吴国的事情,能够如此顺利的解决,这还是归功于袁盎的功劳,假如真的照晁错那样去解决的话,那么吴国和朝廷肯定会爆发冲突,甚至毁坏关系,袁盎让吴王放弃追责,最重要还是在于袁盎不懈的说服。
最终太子是被皇帝判到了少陵原去做农活三年,这三年内,他名义上仍然是太子,但是他实际上已经跟普通人一样了。这个时候,太子才十五岁。
太子也不是一个人在少陵原劳作,与他一起的还有晁错等人,晁错是皇帝派来继续监视教育他的。
少陵原的农庄,也是皇帝亲自挑选的,那个地方,算是少陵原农业比较落后的地方,那个村的人,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年或者是孤儿,很少人种田。
一到这个村里,就看到这些走不动的老人,刘启这心里也是非常的不好受。晁错就对他说:“太子殿下,临行前陛下特意给我说,让太子来少陵原的鳏寡村,目的也就是为了太子了解一下民生疾苦,陛下对太子不仅仅是律法上的惩罚,更重要还是让太子了解民生。”
“师傅,我看这个村都是老人和小孩,那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到哪里去了?”
“这些青壮年都从军去了,因为抗击匈奴人,年年关中都有人去北地卫戍,有时候由于战事吃紧,征战出来也只有少许人存活下来,不过存活的人也不能还乡。”
“为什么官府不派专门的人来照顾这些人?”
“官府有很多人施政不力,导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。”
刘启叹道:“哎,看来让这个村改观,真是很不容易啊!”
“太子,过去我经常以法家之道来教育你,现在陛下既然让你来这里的话,那我也要让你从了解民间疾苦来说,等到你真的当政以后,这些也是你要了解的。你当政以后首要解决的就是这些民众的疾苦,明白吗?”
“我在这里具体应该做什么啊?”
“你在这里,隐姓埋名,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你是被流放的太子,你在这里,就是以一个求学的士子,不要想太多,明白吗?”
“请师傅放心,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。”(未完待续)